貓下去早年位於城中徐州路,當時的店名是「瘀青小館 貓下去計畫」,是間不錯的小酒館,氣氛文青酒好喝;後來搬到了敦化北路與民生東路口附近,規模擴大不少,風格也從原本帶有點文青走向異國餐酒館,但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酒變弱了,還有吃食更具台味了。
目錄
- 【網站】
- 【時間】
- 17:00~00:00
- 週一公休
- 【地址】
-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218號
- 近敦化北路、民生東路口
- Google Map
- 【電話】
- 02-2717-7596
原徐州路舊店,是個頗具特色的小酒館,周遭有不少獨特的勸酒標語(笑)。
敦北店外的候位區,某次我還看見有個老伯一直在研究這張符上的文字(大笑)。
敦北店的規模比徐州路大很多,生意自然也更好。
水。
舊店給的招待薄餅,餅皮搭配不知名的抹醬,其中還有吃起來像是脆豌豆果子的豆子,味道說不上好吃,只能說很奇妙。
舊店給的招待濃湯,富含蘑菇、松露與蔬菜風味,挺不錯。
舊店給的招待洋蔥湯 + 麵包條,洋蔥湯熱呼呼的且相當濃稠,用麵包醬條沾著吃,頗有一番滋味;我沒注意到麵包條就直接把湯乾了,只好一邊乾吃很脆很硬的麵包條,一邊看友人拿麵包條沾湯吃(汗)。
鯊魚煙、魷魚、淡菜、花枝等煙燻海鮮的拼盤,只是這量少得叫我們為之一楞。
低溫烹調扭轉第一印象
煙燻肋眼的口感很不錯,不過煙燻風味太重,吃不大出牛肉的原味。
以風乾番茄酸豆橄欖羅勒香菜調味,是菜市場裡拼湊的故事,是曖昧多於邏輯的吃法
肉類食材都帶有淡淡的煙燻味與甜味,搭被切碎的蔬菜、薄切蘑菇片與甜椒丁,很有味道。
是舊店某個週末的隱藏菜單(每次都會不一樣),主要內容物有筊白筍、磨菇、洋蔥和大蒜。除了大蒜煎到熟爛、咬下去幾乎吃不出是大蒜以外(沒有濃烈的蒜味),幾乎都是生的材料簡單調味而已。滋味很特殊清新。後來這道菜就成為固定菜色了。
延續一種西餐中做的包袱所必須延續的傳統
使用了香腸挺少見的,味道是不錯,但這份量也是少得讓人傻眼。
以貓下去過往菜單為靈感,不定期小更動
雖然麵本體味道頗普通,上面的蛋黃徹底打中我這個半熟蛋控的心。
2014,貓下去計畫。娃娃菜與鳳尾蝦,濃魚湯,蔬菜料,最後以鯷魚醬與黃檸檬收尾
味道清淡,覺得加入包心菜頗新奇,蝦子過熟,口感有待加強。
2011,貓下去西餐快炒小館,番茄蘑菇醬,醬油醋茴香酒,大量中卷,紅椒,乾香菇與橄欖
中卷很好吃,還加入了甜椒丁,更特殊的是連芭樂乾都入菜了,很有意思。
包含大家都有的油封大蒜
正如其名,這裡的薯條較一般的細,撒了很多香料粉末,但主體是大蒜風味,口感很脆。
舊店的週末隱藏餐點之一,旁邊的麵包就是烤過的法國麵包,除了外皮酥脆又熱呼呼以外其實很普通;但搭配起中間的鵝肝醬可不得了啊,鵝肝醬質地細密且味道濃郁,上面還有厚厚一層奶油,最特別的是份量超多,每片麵包都可以毫不手軟地抹上厚厚一層鵝肝醬食用,我們最後還把多的鵝肝醬挖來吃掉,超奢華的的吃法。
2011,貓下去西餐快炒小館。濃炒蛋,植物性腺體氣味,台南棺材板口感,鳳梨果乾
帶有濃郁松露風味的滑蛋單吃不錯,拿來沾麵包,味道稍嫌不夠重;炸過的麵包外酥內軟,也很好吃。
八塊肌奶油餐包,手作漢堡肉,乾酪起司,黑胡椒
看到八塊肌我還研究了一下(笑),就是個餐包版本的牛肉起司漢堡,牛油和半融化起司、牛肉漢堡肉,搭配稍微烤過的鬆軟餐包,很不錯。
綠櫛瓜,紫洋蔥,甜椒,芝麻葉,蔭油膏,烏醋
我很喜歡這道菜,蔬菜兼具口感、美味與色彩,帶點烏醋風味很不錯,也有另外給一小盤烏醋。
中版寬麵,燻豬肉末,韭菜花,特製蔥油,特製紅油,甜醬油,烏醋,青蔥,大紅袍花椒
碗很大,但麵只有一點點,還另外給一小盤醋。
攪拌過後的模樣,麵條煮得恰到好處,有點辣香、但沒什麼辣味。還不錯吃。
跟我想像中的檸檬塔很不一樣,主角自然是中間的檸檬塔,但更像沾醬;旁邊再擺上幾片餅乾沾著吃。酸酸的檸檬醬,與甜甜脆脆的餅乾很搭,即使不搭配餅乾,中間的奶油也有助於中和檸檬醬的酸味。
貓下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折衷主義甜點。讓塔皮變餅乾,讓內餡變聖代
之後的檸檬塔算是改良版的奶油檸檬塔,一樣是用餅乾搭配檸檬奶油的吃法。
牛乳軟起司與打發濃鮮奶,混合咖啡糖漿與酥餅,撒上可可粉,點綴一點糖漬柳橙
最上層的可可粉相當細緻(第一口就被細粉嗆到XD),中間的乳脂除了濃郁的乳味外沒有其他味道,可以中和最上層可可粉、與下層的碎巧克力餅。
味道偏酸,清爽獨特。
想表達一點輕盈。
伏特加 + 梅子酒 + 薄荷葉 + 檸檬 + 午茶與死兔子苦精
薄荷與檸檬帶出清爽的風味,偏酸,酒感中等。
一種甜與酸的妥協。
柚子酒 + 波本威士忌 + iki柚子煎茶啤酒
富含柚子風味,清爽不嗆辣,酒感中等偏輕。
ESQUIRE雜誌2014年12月。
柳橙 + 芒果 + 椰子酒 + 黑萊姆酒
看起來好像麻辣鍋湯頭(還浮著辣油XD),喝起來倒是意外地酸甜,酒感中等偏輕。
香水與黃金年代。
荔枝酒 + 黑櫻桃酒 + 水蜜桃 + 萊姆酒 + 葡萄柚
不少店的Daiquiri喝起來像感冒糖漿(眼神死),這裡也沒例外。
草莓果泥 + 萊姆酒 + 檸檬汁 + 可可酒
主體是檸檬風味,可可酒風味不彰,不過草莓果泥的味道成功地把這杯調酒拉回草莓路線,挺好喝,酒感中等。
爵士樂與Kae Yin,2013。
黑糖 + 黑萊姆酒 + 橙酒 + 櫻桃酒
舊店時代我最喜歡這款酒了,帶有黑糖的風味與色調,上方的新鮮黃瓜片、以及其中的橙皮讓整體風味更添清爽,酒感中等。
琴酒 + Pimm’s + 黑櫻桃酒 + 紅茶 + 黃檸檬
帶有淡淡的紅茶風味,酒感中等偏輕。
在月光下的海灘。
龍舌蘭 + 台灣茉莉花酒 + 紫羅蘭酒 + 檸檬汁 + 蘇打水 + 葡萄柚皮
神奇的是喝起來像是白巧克力與碳酸乳酸飲料的混合體,酒感很輕。
有日本女孩的姿態。
日本清酒 + 蘋果汁 + 檸檬汁 + 西芹 + 日本啤酒
幾乎沒有酒感,更像是杯淡淡的蘋果檸檬汁。
復古情懷總是濕。奶茶紅茶冰咖啡,喝一杯可以不分男女老少喝多一點就得看人生歷練。
伏特加 + 咖啡酒 + 貝里斯奶酒 + 榛果酒 + 紅茶 + 楓糖 + 濃縮咖啡 + 柳橙皮
像杯帶有淡淡酒感的奶茶。
柚子酒 + 葡萄柚 + 冷泡東方美人茶 + 藍柑橘 + 蘋果 + 檸檬 + 氣泡水
我有一半是因為這杯子而點的。
我只覺得這是一杯柚子汽水,酒感毫無所覺。
百香果 + 普雷森三星蘭姆酒 + 普雷森鳳梨蘭姆酒 + 綠茶 + 檸檬 + 蛋白 + 抹茶糖粉
主體是百香果風味,偏甜,杯緣抹著細緻的糖粉,酒感中等偏輕。
裸麥威士忌 + 龍眼 + 桂花 + 特選苦精 + 柳橙皮
完全是Old Fashion風味,酒感微重,挺不錯。
- 同步發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