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【時間】
- 週日~週四:09:00~19:00
- 週五~週六:09:00~21:00
- 【地址】
- 后里森林園區
- Google Map
- 【官網】
- 【遊記】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后里森林園區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花馬道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森隆活虎館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國產材台灣館,森之屋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永續家園,四口之家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台灣庭院,呷飽未?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台開積木概念館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從天上掉下了一顆種子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后里馬場園區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花舞館
- 【遊記】台中后里,《2018台中花博》La Paella 歐陸小食集
- 【遊記】台中外埔,《2018台中花博》外埔園區
- 【遊記】台中外埔,《2018台中花博》樂農館
- 【遊記】台中外埔,《2018台中花博》智農館
保護西部大川與生態共享,保留半個地球給其他生命,以水為起點,行走在由低至高的台中大甲溪地景,透過發現館的重新詮釋,我們發現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以及台灣生態的多樣性。台中透過保留半個地球給其他生命的理念,希望找回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平衡。
期望以新的視角帶給觀眾刺激,體驗不同海拔高度的台中地景,透過各展區關於生態保育的已知行動與未來倡議,傳達保留半個地球給生態的正確觀念。「看見半個地球」要人們放開自我中心主義,去認識地球原來有超過一半的面積,是屬於大自然生態擁有,同時理解生態環境需要我們的保護,才能延續美好的未來。
2016年「生物多樣性之父」愛德華‧威爾森提出倡議,呼籲人類把地表一半的面積還給大自然,藉由保全生物多樣性,地球上各物種包含人類才不會招致滅絕。「半個地球」表述了兩個議題,一是我們應有所意識人類不是地球唯一主宰者和住民,二是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保留更多空間,給地球上其他住民,意指生態圈中其他生命。
2018年,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提出了生產、生態與生活平衡的概念。其中,發現館做為自然生態代表展區,提出了「人與自然緊密連結,並找回平衡和諧」的台中宣言。因此,我們將以「保留半個地球給其他生命」的倡議,重新詮釋西部大川大甲溪的生態景觀,介紹已滅絕的台灣雲豹、瀕臨絕種的石虎與復育成功的櫻花鉤吻鮭等,這些早於我們生活在台灣島嶼的動物,為何對人類、地球極其重要。
- Link:【WIKI】2018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
這裡是我第一個探索、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個館。光這裡就逛了將近40分鐘,每一處的設計都讓人驚艷,說它是人氣最高的展館也不為過。幸好挑的是平日中午來訪,否則大概難免大排長龍的命運。
海河交界,入口處以半空以上千片虹彩,折射出熠熠晨昏與粼粼波光,演繹高美濕地的絕景
水聲川流,以玻璃的清透、水流動的聲響,傳遞水奔向母親之河大甲溪之意象
土川之圳,以遮風避雨的稻頂,成熟的白米從天灑落,展示先民以老智慧取土造圳
里山石虎,以連通石虎現有棲地,貫串台灣南北生態環境,更肩負起台灣重要保育任務
生態廊道,從低海拔里山地區的關鍵物種石虎開始,帶出往中海拔的豐富動物生態群相
溪澗孑遺,由大海洄游入島嶼冰川的櫻花鉤吻鮭,不可思議地在亞熱帶的台灣存續至今
巍峨之森,透過地面的落葉松針與溫度的變化,讓觀眾以身體真切地感受台灣高山的原始樣貌
「回」大甲溪之源,結合現代水墨、數位科技、LED 光與視覺美感互動設計的技術呈現
新的視野,從小白鷺、彈塗魚、石虎、曙鳳蝶與櫻花鉤吻鮭的視角,看見大甲溪地景由低至高的變化
百詩花坊,瓶中詩展,與春池玻璃合作,將詩寫在以回收材料製成的玻璃瓶上,將人類對自然的讚嘆保存玻璃瓶裡
休息區,在這裡停留了一陣子處理工作
為保護本人創作資料不被任意轉載,本頁面禁止使用滑鼠右鍵與鍵盤進行複製,不便之處請多包涵。 |